×

专题活动
又见老君山 再寻滴水崖壁 ——记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组第三次野外调查
分享
时间:2024-10-09 来源:原创 浏览:1885

2024年9月19日至27日,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调查小组在滇西北老君山区域进行了第三次野外调查。现代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在种子植物的荫庇下,伴随着种子植物的繁盛而发展,多为阴生和附生种类,因其适宜生境,此次调查亦称之为“寻找滴水崖壁之旅”。

图1 调查区域的生境

       此次调查,全面深入调查了之前未涉及的兰坪县、剑川县区域,同时也对玉龙县境内部分区域进行了补充调查。

       首站是位于研究区域西北部的兰坪县河西乡。我们借鉴了在玉龙县调查的经验,提前与当地向导进行了联系与对接。见面时,我们再次确认了具体调查目标和需要重点考察的沟谷。向导大哥保证的却是,能带我们去“最好吃的那条沟”,离谱却合理,民以食为天。带着好奇,我们开始了此次调查,期间重新认识了“最好吃”的荚果蕨。

图2 据说荚果蕨好吃的部分是刚发的嫩叶

       从兰坪到剑川,一路晴朗。与之前调查怕蛇、怕熊、怕虫不同,此次队伍中动物专业的同事,远远看到蛇,一个箭步就冲上去,让我们的调查好像无形中有了“金钟罩”保驾护航。每只掠过身边的小鸟也第一次拥有了名字。名字就是最简短的咒语,它能解锁新的魔法通道,那些平时因不认识而视而不见的东西,此刻看得见了。

图3 调查途中偶遇漂亮的血雉

       野外考察是一个经验逐步积累的过程。每一次出发都意味着一次方法论的升级。如采集蕨类植物标本时,不仅要关注植物生长时限,采集带孢子的叶片,还要留意植株的完整性。随着对各类群认识的深入,不断提高采集标本的标准,确保完整采集顶部羽片、基部羽片、根状茎等不同类群关键的分类特征。

图4 采集水龙骨科植物时需注意横走的根状茎

图5 槲蕨属植物短而基生的不育叶也是类群鉴定的重点

图6 肿足蕨根状茎连同叶柄膨大的基部密被蓬松的大鳞片

       到达玉龙县后,天气骤然突变,接连几天都有雨。我们还是按照原计划,在重点区域寻找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适宜生境,沿着沟箐向上调查。途中突遇小雨时,沟箐边变得更加湿滑。我们在沟谷里走到无法继续前行的绝壁尽头,也不敢沿原路下坡返回,只能转而笔直向上攀爬,寻找更为安全的路。短短几百米,雨水打在身上,完全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山里的降雨似乎比起山下更为频繁。看着要放晴才出发,到了山里依然一阵风一阵雨的。一天,我们原计划下山时一路顺着河边沿路调查,结果雨却越下越大。短时间内,大量山间地表雨水汇集到了车路上,在大雨的加持下,迅速汇成了小河,与路下的河流并驾齐驱汹涌奔腾着向前。路面已变得难以辨识,我们缓慢小心地行驶着。当抵达山下的村子时,路面干爽得好似没下过雨,路边河水也依旧清澈。此时,脱离险境的我们,才有心情调侃“雨水没有我们跑得快”。

图7 雨天路遇山洪小爆发

       雨天也有它独特的乐趣,有的泥土吸饱了水分,变得充满弹性,踩上去感觉“duangduangduang ”的。各种真菌随处可见,无人欣赏也独自香着、美着,野生的竹荪优雅地像穿着公主的裙。

       住在石鼓时,恰好遇上了当地每逢3、6、9日的集市,大家兴高采烈地早起去体验热闹,果然别人眼前的苟且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图8 集市上的草药——石松俗名伸筋草,有舒筋活血、祛风散寒的功效

       此次调查共采集到160余号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标本,随着外业调查暂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的工作重心将放在内业工作上。

正如植物探险家William Robert Price所说“这山林实在太过迷人,每当身历此境,你就越想深入;愈是深入,却愈能感到自己瞥见的仅是沧海一粟”。老君山,回见!